论文:《运用遵义会议历史经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宋才发
凤凰新闻社讯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处于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遵义会议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中国革命斗争的局面从被动转向主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高屋建瓴地总结和揭示了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就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 遵义会议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为纪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铭记历史、牢记启迪,坚定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有关中央媒体、《贵州民族报》社,约请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人之一的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习教授”、国家发改委中宏观察家宋才发,撰写《铭记遵义会议历史经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在各媒体暨2025年2月7日《贵州民族报》理论版发表。
标准参考文献:宋才发.运用遵义会议历史经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贵州民族报,2025-02-07(A3).
宋才发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广西民族大学特聘“相思湖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财经大学特聘教授
运用遵义会议历史经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宋才发
遵义会议是党的一个重要标识和历史性转折。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处于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举行的一次重要会议。遵义会议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中国革命斗争的局面从被动转向主动。
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有28年的历史,以遵义会议作为分界点,前14年党犯了一次右倾、三次“左”倾错误;中国革命遭受了两次重大挫折,一次是大革命的失败,一次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人世遭逢的战略大转移。以遵义会议为标识的后14年,党团结带领人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不仅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而且取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最终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遵义会议的内涵就是“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其中最大、最突出的亮点是“独立自主”。“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精神上承之前的各种精神、下启之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唯有“独立自主”是自遵义会议开创并下启各个历史时期的精神。有了“坚定信念”和“坚持真理”,再加上“独立自主”,就能够达到全党牢固的“团结统一”,包括解决长征途中发生的张国焘分裂主义等问题。遵义会议重大贡献永载史册,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高屋建瓴地总结和揭示了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就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
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本质的规律。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进行了深刻分析,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和动力等革命的首要问题。大革命失败后,他深刻总结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他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他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深刻分析力、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深邃洞察力、对时代前进方向的科学判断力,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验证。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中,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采取了积极防御方针,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各个歼灭敌人,先后都取得了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四次反“围剿”中,红军运用前三次反“围剿”的成功经验,仍然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实行了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突围时的逃跑主义,结果使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完全失败。湘江战役一役,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减少到3万余人。正是在这个历史的转折关头和关键时刻召开的遵义会议,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毛泽东作为党和红军的领路人。对于党和红军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永远铭记。
党的十八大标注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充分展现了卓越的政治智慧、坚强的战略定力、强烈的使命担当,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成为众望所归、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人民领袖、军队统帅。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在总结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时指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我们要更加自觉地领会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努力奋斗。
扎扎实实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一栋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是遵义老城最醒目的地标,也成为中国革命最醒目的地标之一。这座楼从历史的烽烟中走来,见证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见证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见证新时代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历史的坐标矗立贵州大地,思想的闪电穿透遵义时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遵义会议精神的历史作用和时代价值,强调“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字字千钧。遵义会议精神当年是工农红军赢得长征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今天同样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强大精神力量。从遵义会议的历史经验追寻对今天和未来的启示,我们更加深刻领会到坚强的领导核心、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涉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已经步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历史的烟云不会因岁月的冲刷而轻易消散,精神的丰碑将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如果说90年前的那次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坚定信念的检验、坚持真理的执着,90年前的那次历史性转折是独立自主的抉择、团结统一的力量,那么,今天的革命后来人更需要在遵义会议精神的照耀下,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遵义会议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今天纪念遵义会议胜利召开90周年,就是要铭记历史、牢记启迪,坚定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不动摇,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信心决心。
凝心聚力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自古以来各族先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新时代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说到底就是要引导56个民族人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牢固树牢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未来要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进一步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积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全党全国人民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坚不可摧。
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