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新闻社

文章标题:宋才发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解读

添加时间:2025-11-04 07:34:49

宋才发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解读



凤凰新闻社讯


20251029日,中央民族大学原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宋才发,应邀到北京市人民政府民政局社会救助总站,给全体领导和工作人员作《对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解读》,现将解读的要点予以发布。


微信图片_20251104073107_11_10.png


宋才发系中央民族大学原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法学院首任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对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解读


宋才发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创性地回答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所形成的宝贵思想结晶,包含着揭示经济运行规律、指导经济工作实践的系统理论。习近平经济思想同时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在经济领域的集中体现。习近平经济思想在内涵上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外延上借鉴和超越了西方经济学,是立足中国国情、放眼世界、引领未来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引。

一、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核

习近平经济思想坚持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强调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指引我国成功续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避免了完善体制机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

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康庄大道。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锐利思想武器,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彰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习近平强调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我国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促进收入分配更加公平合理的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经济思想凸显了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习近平强调在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如果没有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他强调要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注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等,打破了西方“先污染后治理”“先工业化后信息化”的发展模式,走出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道路。

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和方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径和方法。

二、“五个必须统筹”与“两个结合”

习近平在2024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实践中我们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规律性的认识,经济工作千头万绪,必须统筹好几对重要关系:一是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二是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三是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四是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五是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和大国博弈的物质基础。这五个“必须统筹”是习近平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调控的规律性揭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新发展,需要认真研究和准确阐释。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两个结合”,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我国经济建设最新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群众物质需求的极大满足,这就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体经济。这既是对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的全面理解,也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立场的具体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夯实物质基础,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脱离物质生产,单纯为价值增值服务的虚拟经济活动,最终会脱离并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背道而驰。培育新质生产力,是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兼顾物质财富和价值财富统一增长的有效途径。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三、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提出的高质量共享发展,能够提供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把新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使全社会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解决“三大民生”问题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老百姓的“住房、医疗、教育”问题,被上升为执政党必须面对的“三大民生”问题。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民生解决的是人民基本生存和生活问题,发展的目的是使人民生存更有尊严、生活更有质量,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是现代制度文明尤其是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贴近群众实际感受谋划推进各方面工作,扎扎实实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下功夫。要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扎扎实实地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在当代中国如果没有共同富裕,“富起来”既没有质量保证也难以持续,“强起来”就更缺乏坚实的社会支撑。

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共同富裕要克服市场经济易于引发两极分化的局限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运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经济,目的是使经济更有活力和效率,把蛋糕做大,使经济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未来既需要发挥好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又要通过宏观调控以及社会的再分配等方面的举措,缩小贫富差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持续用力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新时代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我国实现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目标,实现了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了提高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精细化水平,实现了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正在法治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提出处理“先富”与“后富”关系的观点,共同富裕随之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现在提出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已经水到渠成。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到2035年实现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021年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结果,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的价值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任何时候都不会是自动实现的,它是以共同富裕的实现为支撑条件的。

四、举全国之力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关键是要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完善“三治合一”的乡村综合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德治是维持乡村治理格局良性运转的不同治理方式。在构建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三种治理方式相辅相成。聚合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动能,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要突出村民在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在乡村治理中责任主体的意识,扎实落实“以人民为中心”,让乡村治理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人口贫困的根子在“教育贫困”。习近平强调乡村振兴要拔穷根,乡村权利贫困是最根本、最可怕的贫困。权利贫困是一束贫困,治穷必须先治愚。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百年教育质量为本,乡村教育是最终打赢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翻身仗的根本。教育精准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共同富裕提供法治保障。《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本质是要彻底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把农民群众从千百年来的贫瘠生活中解救出来,促使他们走上共同富裕的幸福道路。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不能继续走传统发展的老路,必须通过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道路。共同富裕首要的和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富裕”,要通过实施新发展思维、新发展理念、新发展路径,带动农村不同收入群体走共同发展道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的现代化是遵循高质量发展规律的现代化,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实现质量和效益有机统一,坚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没有乡村治理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国家治理法治化,更不可能有国家治理现代化,乡村基层社会治理是治国安邦的深厚根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5年是习近平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2015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近200个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明确了全球减排目标。20209月,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我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提出5年来,我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以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的主动作为,做好顶层设计,建成“双碳”目标的“1+N”政策体系,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20254月,习近平在气候和公正转型领导人峰会上的致辞中指出: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不会放缓,促进国际合作的努力不会减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不会停歇。美丽中国建设深入推进,各地积极布局“美丽经济”新赛道,“美丽+”模式不断涌现,推动“美丽经济”不断向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美丽经济”成为连接城乡、激活区域发展潜力的重要纽带,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五、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农村生态现代化、农村文化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的有机整体,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息息相关。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是一块短板,不仅在中国式现代化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短板,而且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内部也存在多维度的短板。2022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在20241217日至18日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政治责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积极性,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

农民现代化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物质装备为核心驱动力的农业改造进程。该进程通过机械化作业、信息化管理和智能化装备的应用,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链条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政策层面,国家明确将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与科技现代化作为战略方向,强调因地制宜推进规模化经营与智慧农业发展。实践路径包括数字农业技术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以及绿色低碳生产体系构建,着力解决传统小农经营模式下的技术应用壁垒。推进农村现代化,不仅物质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十五五”规划实施期间,对农村发展来说是一个关键期、转型期两期的叠加,农村发展中有很多关键问题值得关注。在20259月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责任编辑 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