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市有个“状元村”
凤凰新闻社【覃波/文】
易市有个“状元村” 原创 覃波 凤凰闪翅 2025年04月10日 12:22 从常德到临澧的新安镇再到石门县北火车北站,此路段就是石门易市镇境内,靠右边有一块耀眼红色牌子“状元村”欢迎您,这个村庄就是易市镇的军垱村,是远近文明的“状元村”。该村自恢复高考后到2022年为止,15人获得博士学位,44人获得硕士学位,300余人大学本科毕业,被常德市委、市政府授予“学习型村镇”荣誉称号,被石门县委、县政府授予“高考第一村”,先后荣获“市级文明村”。
该村于2007年6月由原来的马鞍铺村和军垱桥村合并,现有人口4213人,有12个村民小组,版土面积5,8平方公里。军垱村为什么会出现这么辉煌的教育成果?走进他们村部,你漫步于四周的文化长廊,仔细驻足观看,你就会找到其中的奥秘:除了历届领导重视教育外,最关键是该村的良好的家风影响,形成了读书能改变命运、改变人生理念。
该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风景优美村民以德治家,以俭持家,以廉正家,从村民委员会长廊展示得淋漓尽致。立志篇中以“错壁借光”、“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牛角挂书”、《三字经》 、《少年中国说》等激励学子发奋读书。再就是展示有优秀的家风、家训:比如勤学家庭谢前友、叶小平夫妇养育了3个儿子,夫妻两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不惜一切代价让三个孩子把书读下去,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出路。身教重于言教,“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谢前友为立好榜样,每天干农活回家后,研究草药方面的知识,中医造诣远近闻名,孩子们在他的影响下,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谢洪波、谢洪涛两个儿子获得博士学位,第三个儿子大学毕业后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优秀家风家训家庭--龚光宗”始终秉承“以爱兴家、以德治家,以德持家,以廉保家”。的家风家训,儿子龚道溢刻苦学习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女儿大学毕业后成为一位光荣的人民教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他们通过屡立战功,回乡务农的老红军谌宜生、保家卫国护和平、红色家风传清廉的抗美援朝老兵于忠炳老前辈讲家风,能人讲家风、硕博讲家风,传递正能量,来影响辛辛学子。把优秀的家风:1,勤俭节约,清廉治家,踏实做事,规矩为人。2,孝敬老人,严教子孙,敬老爱幼,亲穆存心。3,宁给子孙留清白,不给子孙留财富。4、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忠孝节俭,家庭和睦。5,与人为善,知书达理,勤俭持家,和睦共处等家风来影响每一个家庭。良好的家风是学子们坚强的基石,是他们的立足之本。
历届支村两委坚持把“多读书,出良才,教育要先行,才能造福家乡、造福社会”。作为重中之重。对高考学子进行走访,给予扶持奖励,对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予扶持。在良好的家风影响下,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军垱村有谌兵来、刘光平、龚道溢、谢洪波、谢洪涛、于坤千、谢建军、谌怡、吴鑫炜、张翔、于涛、叶心成、田海月等15人获得博士学位,有于秋菊、廖云、于超、廖宗科、谭铮、谢彦飞、吴银燕等44人获得硕士学位,300余人获得大学本科文凭。近两年还有不少学子也步入了高校深造。
在振兴经济、振兴乡村的今天,人才就是有力的后盾。壁如;2022年11月,军垱村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村委会在村部广场建造一座规模为100千瓦的小型光伏发电站,并于2023年并网发电。电站总投资44,9万元,发电后每年将给村委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约4,5万元。由于村里没有资金启动,只好向本村在外的优秀儿女发出捐款倡议,在外的工作人员看到倡议后踊跃捐款。如谌兵来就捐款32000元,邢仕宇30000元等5人捐款万元以上。70多人捐款,最低的捐款都是1000元以上。此举村里专门竖立了一块“功石”碑。支村两委体会到家乡有人、家乡出能人,故土就是他们的根,我们就应该为在外的游子管好这片土地,让他们在外大显身手。军垱村出去的学子高至厅级,涉及军事、科技、教育各个领域。
像这样教育成果卓著的村,在湘鄂边界是首屈一指,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状元村”。
责任编辑 檄文